浅析残疾人自卑心理形成的原因及克服对策

 

山亭区残联 张华(本文获第六届山东省残疾人事业论文评选三等奖)

 

[内容提要]残疾人由于身体方面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残缺,因而更容易形成自卑心理。本文从多方面分析了导致残疾人自卑心理形成的原因,提出了克服残疾人产生自卑心理的若干对策。

 

[关键词]残疾人 自卑心理 原因及对策

 

      自卑是人的一种认为自己不如别人的惭愧、羞怯、畏缩甚至心灰意冷的复杂的消极意识。自卑的人往往看不到自己的长处和优势,处处觉得自己低人一等,悲观失望,经常为自己的不行动寻找合理的理由,从而又陷于怠惰和无所事事。因而,自卑心理是个人前进的巨大阻碍,一个人如果长期被过重的自卑心理所笼罩、支配,就会失去自信,影响自身潜能的发挥,经常处于郁郁寡欢之中,一遇到竞争就甘拜下风,不战而退,失去应有的勇气,使许多成功的机会失之交臂。心理学家们认为,自卑心理在个体的心理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,造成自卑心理的原因有多种,例如:性格的差异、身材相貌、家庭环境、智力水平、单亲家庭,成功与失败的体会等。而残疾人由于身体方面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缺陷,因而更容易形成自卑心理。现实生活中,许多残疾人敏感多疑、封闭孤独,不愿面对现实,不敢承受挫折,有很强的自卑心理。他们受自身生理缺陷的限制,生活极其不便,如果再让自卑的阴影紧紧跟随,那么他们就更谈不上什么发展或成功了。因此,可以说,残疾人事业要有所发展,残疾人要取得成功以改善自己的生活状况,就必须克服自卑这种不良心理。而要克服自卑,又有必要先弄清楚自卑产生的根源。

      形成残疾人自卑心理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。那么造成残疾人自卑的根源是什么呢?从对残疾人自卑心理形成的内、外因角度,可以大致归纳为以下几点:

一、  生理因素对残疾人自卑心理形成的影响

      自卑是每个人都会有的情感。残疾人过低的自我评价,使他们漠视自己的潜能,消蚀自己的意志,淡漠自己的情感,阻碍自己的认知,令自身的心理机能全面退缩乃至退化。伴随着这种认识机能的是:“我不行”,“我真的不行”,“什么都不行”,“怎么也不行”,“我就是不行”……这样一连串的意识与潜意识,它们经常在自卑者的脑海里盘旋不去,阻碍他向这个世界开放,降低了他们面对问题、参与学习的能力,令其精神一再退缩,以至于发展到最后产生了严重的身心疾病。

二、缺乏成功的体验对残疾人自卑心理形成的影响

      每个人都有自我意识,都需要对自我价值的肯定,希望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能够成功并为成功而自豪,为失败而感到羞愧。残疾人因为自身生理上的缺陷,某些方面的能力就会落后于别人。当他们看到别人成功后的快乐,他们就会更深地陷入失败的痛楚。多次失败体验的积累,也就使他们丧失了勇气和信心,认为自己不如别人,从而丧失勇气和信心。

三、 家庭对残疾人的错误态度对残疾人自卑心理形成的影响

      可以说,许多残疾人的自卑心理跟家庭有着很大的关系。一些父母对残疾子女、家庭成员对残疾兄弟姐妹、或是夫妻一方对残疾配偶缺乏信心,视其为负担,认为他们的缺陷惹人讨厌,对残疾人缺乏公正的评价,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,残疾人也认为自己的残疾是一件悲哀的、对不起人的事情,于是不知不觉中就形成了他们软弱、胆怯的性格;另一些人对家庭中的残疾人又恰恰相反,他们把残疾人特别是残疾孩子的生理缺陷视为自己的过错,对残疾人怀有负疚心理,或是认为残疾人很可怜,所以事事包办、代替,这就造成了残疾人依赖性强,交往能力差而害怕与人交往;更有一些人不能正视现实,认为家中有个残疾人是件很没面子的事情,因而不与残疾人交流,甚至将残疾人禁锢在家里以躲避别人的讥笑,人为地让残疾人失去了与人交往锻炼的机会,让残疾人越来越封闭、越来越孤独。

四、社会的冷漠与歧视对残疾人自卑心理形成的影响

      残疾人在性格上本来就比正常人脆弱、敏感、多疑,而在交往中,难免会遭到一些嘲笑,甚至是捉弄和欺负,这种现象在残疾儿童身边更容易发生。孩子幼小的心灵不堪忍受他人的冷嘲热讽,因此有过这种体验的孩子一般不敢与人交往。对于成年残疾人来说,社会的冷漠与歧视是造成他们自卑的最大原因。虽然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,嘲笑残疾人或是欺辱残疾人的现象已经很少见,但是歧视与冷漠却依旧普遍。在残疾人的就业问题上,很多企事业单位从本质上来说并非瞧不起残疾人,但在用人方面却对残疾人关上了大门;在教育方面,能适合残疾人就读的学校并不普及,使很多残疾人失去了受教育的权利,甚至于很多大、中专都不录用残疾学生。残疾人文化、科技素质提不上去,就更没有能力与正常人竞争,从而又加深了他们的自卑;在社会生活中,能让残疾人参加的活动少而又少,残疾人缺乏交流的平台,心中郁积的烦恼无处发泄和倾诉,只能让自己陷进封闭孤独的世界……社会对残疾人越是忽略、漠视,残疾人就越没有能力参与社会,所谓的自尊、自信、自立、自强只能沦为一句空话,拖在他们身后的就只能是一道道长长的自卑的阴影。

      既然残疾人自卑心理的形成跟自身、家庭、社会有着必然的联系,那么我们就必须从这几个方面来探讨残疾人克服自卑心理的对策。

一、 社会在克服残疾人自卑心理问题方面应采取的对策:

      一是要改善社会环境,给予残疾人真爱。社会是大环境,社会的先进思想有着很强的感染力。因此,我们应该广泛地宣传人道主义思想,让全社会都来关心、尊重、理解和帮助残疾人,大力发展福利事业,帮助残疾人就业。只有让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,享有劳动的权利,能为社会创造财富,残疾人才会觉得自己的生活是有意义的,也才能逐渐克服自卑心理,不断取得进步,创造出更多的社会财富。

      二是要发展特殊教育,提高残疾人素质。应该说,残疾人这一群体的整体素质并不高,但这一点并不能由残疾人自己来承担责任。特殊教育学校、特殊设施的缺乏都让许多残疾人失去了受教育的机会,更何况许多残疾家庭家境贫寒,更无力承担昂贵的教育费用,相当多的高校对残疾学生关上大门。残疾人从实质意义上无法享受教育的权利,自然也无法提高自己的素质,与正常人相比,肯定没有竞争能力。屡遭失败的残疾人能不自卑吗?

           三是要开展文体活动,促进残疾人交流。社会应提供残疾人的交流平台,让残疾人有与人交往的机会,才不至于陷入孤独与自我封闭之中。残疾人社区、丰富多彩的残疾人文体活动、职业技能等比赛,都可以让残疾人相互交流与鼓励。霍金、海伦、张海迪等中外成功残疾人士所起到的榜样作用,是残疾人增强自信的良好动力。

二、家庭在克服残疾人自卑心理问题方面应采取的对策:

       一是要真诚关爱,以乐观、正确的态度看待残疾人,让残疾人意识到有亲人在爱他,支持他,让残疾人知道接受别人的帮助也是勇气的表现,同时也让残疾人知道,家人需要他,被人重视与需要是个人价值的体现,这样能让残疾人觉得自己的存在是有意义的,能很好地增强残疾人的自信心。

      二是要发掘潜力,培养残疾人的自信心。作为家人,与残疾人的接触较多。因而应该善于发现残疾人的优势并加以培养。比如说,耳朵听不见了,但也许对色彩很敏感,可以画画;眼睛看不见了,但也许有着音乐上的天赋;腿不方便了,但也许歌唱得很好。上帝在关上一扇门的同时,又打开了另一扇门。让残疾人在自身优势方面获取成就感,增加愉悦的情绪体验,就会逐渐树立起自信心。

      三是帮助残疾人树立正确的评判观,正视生理缺陷,学会自我肯定。有残疾人的家庭,家人应正确对待残疾人的残疾,既不视残疾人为累赘,也不刻意把残疾人当作处处需要照顾的对象。要引导残疾人坦然地面对自己的残疾,对自己做出公正全面的评价,从而培养残疾人的自信心。

 

三、残疾人自己在克服残疾人自卑心理问题方面应采取的对策:

 

      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。解铃还需系铃人。残疾人要想超越自我,让自身得到发展必须克服自卑心理。对于残疾人来说,可以考虑从以下几方面来克服自卑:

      (一)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。人有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,其核心就是一个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。残疾人如果确立了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,就能持正确的观点、方法对社会、人生以及世界上的事物进行科学的认识和把握,并作出相应的态度和行为反应。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,能使残疾人站得高,看得远,用高尚的动机支配自己的行动,正确地观察和分析问题,冷静而稳妥地处理问题,坚信自己能在为社会做贡献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,并以乐观主义的态度化解种种心理冲突和心理矛盾,从而防止心理障碍的产生,不断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品质。
      (二)养成文明、健康和科学的生活方式。生活方式对人们心理健康的影响已被科学研究所证实。文明、健康、科学的生活方式是指生活有规律、劳逸结合。残疾人学习、生活、工作的负担较重,心理压力较大,更应该学会科学地安排好每天的学习、工作和休息,使生活有规律。
    (三)正确认识自己,把人生目标确定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。每个人的能力都是有限的,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应当能够对自己的能力作出客观的评价,并以此付诸于社会实践。这对于充分发挥个体才能,使个体少受挫折是极为重要的。特别是残疾人,只有当充分了解自己的能力及特点时,才能确定出适合自己的人生奋斗目标,并通过努力达到这一目标,使个人需求得到满足,个人价值得到体现,从而巩固和增强自己的信心,使自己的心理机能始终处于良好的状态。相反,如果残疾人不能客观估量自己的能力,仅凭良好的愿望和热情去制定目标,其结果往往是使目标落空,自己的心理遭受打击,从而给心境造成不良影响。因此,每位残疾人都应该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和特点,不苛求自己,把人生奋斗目标定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,使自己能够脚踏实地向前发展,从而维护自己的心理健康。
    (四)正确认识他人,对他人期望不可过高。残疾人在生活、学习和工作中大多需要别人的关心和帮助。当得到的帮助与期望值不符时,往往倍感失望,抱怨他人,导致心理不平衡。正确的心态应该是不要过分依赖他人,更不要对他人有不切实际的过高期望,凡事首先要立足自己,依靠自己的努力,只有在超出自己能力范围时才考虑他人的帮助,这样才能保持自己的心理健康。
    (五)学会自我调节,保持乐观、积极的情绪。情绪对身心健康有着重大影响。稳定而良好的情绪会使人心情开朗、精力充沛,对生活充满兴趣与信心;反之,如果一个人的情绪波动不定,患得患失,喜怒无常,就会使自己变得抑郁沉闷。在现实生活中,残疾人难免会遇到不良刺激,产生不良情绪反应。因此,应学会自我调控情绪,培养良好的情绪调控能力。具体说就是自我分析、自我评价、自我教育。自我分析就是自己对自己要有个基本的认识,分析要客观,既不过高也不过低;自我评价就是自己给自己“定格”,为自己“打分”,重要的是要有自知之明。自我教育就是自省、自警、自砺,总结优点、发现缺点、自我警示、自我磨练。也可以通过合理宣泄和适当控制来恢复心理的平衡。合理宣泄可向亲友倾诉,可在日记中秉笔直书,甚至可以痛哭一场。但要注意的是,宣泄的方式应当合理,不能不分场合和时间。    

        (六)积极投身社会活动之中,扩大人际交往。积极参加社会活动,扩大人际交往,是残疾人维护和保持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。残疾人在社会活动中可以增进对他人的理解,开阔心胸,感受到他人的温暖,得到心灵的慰藉,体验到人与人之间真挚的情感,大大增强自己的信心和力量,最大限度地减少心理危机感。一个离群索居的人是不可能做到心理健康的。
     (七)求助于残联组织或心理咨询机构。心理咨询的目的是达到缓解心理紧张与冲突,提高适应能力以维护身心健康。为帮助残疾人更好地适应生活,克服各种心理障碍,各级残联开展心理咨询工作是十分必要的,残疾人可以通过心理咨询,了解自己的心理特点,开发潜能,优化人格,促进自身全面发展,从而不断提高对待自身和人际关系方面的心理适应能力,有目的地调控自己的情绪,保持心理平衡,更加正确地处理学业、成才、交友、择业、恋爱、发展等方面的人生课题。

      总之,引导残疾人走出自卑心理的阴影,树立起自尊、自信、自强、自立的精神面貌,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。这一过程需要个人、家庭、社会多方面的共同努力。广大残疾人只要树立起科学的认识,正确地认识自己与他人,学会调节与平衡自己的心态,就一定能战胜自卑,树立起生活、学习和工作的信心与勇气,更好地融入主流社会。

 

[参考文献]:

1、 A ·阿德勒著. 《自卑与超越(1932 )》. 黄光国译. 北京:作家出版社,1986

2、张英.《精神分析学述评》.1版.辽宁:辽宁大学出版社,1986

3、林孟平.《辅导与心理咨询》.北京:商务印书馆,1996

4、张伯源、任宝崇主编. 《残疾人心理及其诊断与训练》. 北京:光明日报出版社

  • 创建者365bet国际娱乐
  • 发表日期:2012-12-04